再谈地震工程中惊人的乱象和假冒伪劣产品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作者:陈永祁

  简介:

  二十三年前我抱着知识救国的理念出国深造。从1999年起我应国家建研院抗

震所的邀请回国做北京火车站抗震加固工程。我把美国先进的抗震保护系统的知

识和产品-抗震阻尼器带到中国,协助建设了我国第一个阻尼器抗震加固工程。

2004年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邀请我回国介绍国外阻尼器的情况,并介绍我参加

了我国苏通大桥、南京三桥等阻尼器工程。从那时起,我就正式放弃美国的生活

和工作,作为美国阻尼器公司的代理,回国推广这一全新的产品和设计理论。

   没过多久,我就被已经发展了几年的这个领域里的乱象和假冒伪劣的产

品震撼了。我经常自言自语地说:“他们怎么可以!这是重要的抗震工程呀!他

们怎么敢?”。带着刚从海外归国人的执着和期望我写信给北京市委、建设部和

人民日报社。2006年12月《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杨迪协助发表了我的“五大乱象

困扰建筑抗震工程”

(http://house.people.com.cn/xinwen/061207/article_1329.html),文中总

结到我国的抗震工程中所涉及到的结构保护系统应用领域上,“设计施工错误百

出,产品测试缺少章法,获奖成果名不副实,伪劣产品通行无阻,科研人员为利

所诱——。

  为了阐述我在桥梁界类似问题的看法,我在网上发表了“我国桥梁抗震设计

与施工中的几个问题-是天灾还是人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5ddb801008q3h.html), 为了结合产品

实例说明问题, 我还在网上发表了“法国Jarret公司破产给我们的教训’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193886&extra=page%3D3) 我想

这是我正式吹响了打假之战的集结号。 但到汶川地震时,我就清楚地认识到,

这是个比方舟子等人的学术打假和揭发三鹿奶粉掺假要困难多了的领域:没有人

重视、很少有人看得懂、暂时不会死人、强大的利益驱使和潜规则,这就注定了

我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且可能根本就不会有结果。

   是汶川地震给了我勇气和动力,汶川可怜的孩子在我--一个从事了几十

年的抗震工作者的脑子里无法抹去,也许永远不会抹去。我没有什么名利可以顾

及的,就是不能改变这一严重的现状,如能表明我的观点,也不枉在中美两国地

震研究中心刻苦学习了几十年。

   汶川地震后,我加速从学术上深入说明我上述三篇文章中的问题。到我

在网上发表了“从工程的眼光看建筑结构保护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为止,在公开

杂志和网上发表了近十篇相关文章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206654&extra=page%3D1)。我

想我已把我要说的话都从学术的角度作了解释和说明。该说的话基本都说了,我

也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反馈,有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赞扬和鼓励;也有人劝我

不要再说下去了,他们说“你会叫太多的人下不了台,甚至很多人失去饭碗”;

当然,也有人公开出来指责我是为了兜售阻尼器向其它卖阻尼的人挑刺和发难;

十分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人从学术上公开发表不同意见。不论我对国家“行业标

准”的质疑,还是指出奥运工程中结构控制工程的严重错误。是我们的行政和技

术的领导、院士、教授都麻木不仁了,还是都希望我在“沉默中死去”。

  学术上的不同意见看法,我还是想回到学术领域里去讨论,这里谈谈的几件

与学术有关但又是学术之外的事。

  一.从奥运工程开始

  我的呼吁实际从奥运前就开始了。

  2006年时奥运项目,北京工人体育场加固工程、奥运会展中心、首都体育馆

加固工程等工程设计上采用了阻尼器抗震。那时我已经知道国内对阻尼器的应用、

试验、采用上有很严重的问题。企图说服同事和领导认识这一问题,从唐山地震

三十周年纪念日开始,我写给“人民日报”试图提醒大家,也分别写信给北京市

委和建设部(附信),当然如大家所知,这些都没有发生任何作用。虽然我参加

了最初的工作,以后的投标就有意无意地把我们排除在外了。其后果就是如我在

“评BND工程结构抗震粘滞流体阻尼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点工程中应用实

例简介” 文中介绍的,从产品的设计、选用和安装都错误百出、问题严重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203090&extra=page%3D1)。使

我不可理解的是,鸟巢的钢结构上掉点漆很多人在网上大呼小叫,但对我们结构

上的如此大错和恶劣后果几乎无人问津,连一个反对的、讨论的、解释的文章都

没有。就是原来登载这篇文章的杂志社不是也不敢或不愿登载我这篇质疑文章吗?

  我真有鲁迅说的“国人已经麻木不仁”的感觉。其实我也明白,对多数人说,

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大家都不了解;对少数忽悠人的“专家”们说,还是什么

都不说更好;可对领导来说当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去管他几十年后地震的

事!

   这是举世瞩目的奥运工程呀! 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关注这个新兴领域、掌握新知识,总会有一天更多的人认识问

题的严重性、发现我们应用的产品竟然在滴答油,还谈什么抗震?

  二.这是“国标”呀!

   对我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建设部发布、我国2007-10-01已经开始执行的国

家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2007,我真不敢相信,一个从来没有做

过,甚至看过产品动力试验的产品生产和推广者和他们的从来没有经过动力试验

的产品一起,竟然编写了国家标准,推广其产品。作为一个抗震工作者,正面提

出和要求,讨论我的看法和问题,当然是责无旁待的。 我发表了:对“建筑消

能阻尼器行业标准”的看法和意见,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196541&extra=page%3D1)。

感谢钢结构论坛把我的质疑文章置顶,它至少说明还是有人支持我或支持我提出

问题讨论。 可是,作为“行业标准”的批准者、制定和审批者有谁对已经在全

国广泛应用和安装的假冒伪劣产品感到“是个问题”,能拿出点责任心讨论讨论

吗?既然大家不谈, 我就说说我的看法和结论:

  他们对这种重要的基本动力应用的产品几乎没有作过任何说明性能的动力试

验,却谎说做过成千次循环的动力试验,那么他们说的“从不漏油”结论从何而

来?

  他们几乎没有作过任何阻尼器参数检验的试验,却大言不惭地谈他们可以生

产各种参数的阻尼器

  他们对阻尼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注意学习掌握,又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却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结构计算分析。

  他们对阻尼器的基本连接方式和原因不去学习不去体会,却到处乱用,建筑

了一个又一个错误构造的工程

  他们有意降低国家标准,使他们的产品能通过工程检验。

   大家都不要忘了,这是关系这千百万人安全的结构抗震问题。

  三.令我不能收笔的TMD工程

  到我写完“从工程的眼光看建筑结构保护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对该领域我

看到的问题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概述。希望和我一样结构工程师出身的人能从

“高莫能测” 的“控制”理论中回到我们工程师的考虑办法和思路。到此为止,

我真想收笔了。可是,几个投标的邀请又改变了我。谐调质量减震器,TMD-- 是

国际上结构减震措施中一个成功的做法。可这个成功的做法到了我国却完全走了

形,他们把一个理论上的TMD模型几乎原封不动地转变成了TMD的施工设计图。他

们不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也没有请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看看,这样的构造会

有什么后果。一个一个这样的结构被安装上了,一个可怕的后果摆在我们前面—

TMD起不到作用却会普遍性的漏油。虽然已经晚了,可我还是希望把问题说出来。

为了尽快生效, 这次我采取了录制视频的办法:《垂直减震TMD系统的正确设计

与应用》视频

((http://okok.org/forum/viewthread.php?tid=208854&extra=page%3D1)

  四.问题的根源

  其实,这些也许都不奇怪,所有假冒伪劣的产品几乎都是从学校开始,根源

只能到学校去找,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与科研体系去找。

  1. 在我国, 几乎各校都在做结构抗震的“控制产品”,不做产品不算科

研、拿不到科研经费;不报专利算不了什么成果。上面这么看,也这么控制。下

面也就只有有意无意的这样努力去做。这一点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学校完全不同,

他们知道,这不是他们的特长和工作,主张选用最好、最成熟的产品。作为学校

可以在提出新要求和更合理应用产品上作发展。

  2. 看看我们所评述的BND阻尼器和它的研究教授得到过多少研究经费和鼓励:

  3. 我们也看看他们拿到的部分专利

  1)国家发明专利(ZL00112124.3),工程结构竖向隔震装置,李爱群,程

文瀼,2002年12月;

  2)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00219648.4),工程结构减振流体阻尼器,李爱

群,叶正强,2000年3月;

  3 )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01244930.X),钢板、聚四氟乙烯层复合滑移隔

震支座,李爱群,卫龙武,2002年5月;

  4 )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03220204.0),工程结构形状记忆合金拉压型超

弹性阻尼器,李爱群,倪立峰,左晓宝,2004年1月;

  5)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0420078861.3),具有变刚度特性的复合摩擦

阻尼器,李爱群,左晓宝,陈庆福,2005年11月。

  4. 我很想说明一点,阻尼器不是个新产品,早在我国开始应用前,也已经

有十几年成熟应用的历史了。 文章、图片、实验报告很容易得到。可我们口口

声声说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为什么没有人出来说话。那些产品的鉴定

会都怎么通过的?协助试验鉴定的高等院校、验收质量的监理都负了责任吗?我

不想打击一大片,可不去讨论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其实,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怎么“敢”了,是啊! 有这么多领导和上级的

撑腰、拉了这么多学校和实验室陪伴、又做了这么多工程项目,还有什么不敢的!

  五.问题的发展与前景

  留给大家去想吧!只想说一点。我知道我们的问题不会马上死人、出了漏油

事故也会有人包住、有的是高地位的人托着。但是,我想,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年

轻人、有经验的工程师能看透这层“皇帝的新衣”并发出挑战。我已经大声呼吁

了三年了,让我们再看三年,会不会等到社会和工程界的支持,彻底改变现状。

认真去发展好的产品, 建设高质量的工程。也许并不要再等三年,这起码还是

国家一年上亿元的开销吧!

  六.阻尼器的未来

  最后再谈几句关于我推介阻尼器的事。我并不想装出清高。从1999年回国做

北京站抗震加固以后,在国内做学者演变成一个学者加商人。毋庸置疑,我就是

想把世界上最好的抗震产品和最新的理念介绍到国内,这有什么不对吗?

  有人说我带着些铜嗅,但是,我从不为利益而驱使,更从不说假话。从来都

把工程要求放在第一位。那些对伪劣产品不加约束、不做资格审查、单纯的低价

中标的项目,我们管不了、也不想参加。卖伪劣产品的人从挣钱上没必要怕我,

出来封我的口。顺便说一句,我是个无权、无势、无地位的人,政府没人管,大

家都保持沉默,我说完了话任务也就完了。也快退休了,只要装着没听见,一切

可以按你们想法继续。就看历史怎么说吧!

  记得一位我党的老领导出国后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对我

出国的过程和想法对党应该有个交代(大意)。二十多年前,我从建研院抗震所

公费出国。国家几十年的培养,再加上花国家钱叫我出国学习。所以我一直期望

着有机会回报祖国、回报人民。我做人的准则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

作”。这也是我对国家抗震事业的执着,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态度。从正面说,也

顺利完成了我国最大的桥梁:苏通大桥、西喉门大桥、江阴等17座大桥的阻尼器

减震工程;在我国北京银泰中心、北京盘古大观、上海世界最大跨度的东航机库

等10个重要建筑工程上作出了成功减震的样板,这些都是我对国家培养的回馈。

(XYS20090321)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去年年底海外传来,购买了美国Enidine 生产工程用的大阻尼器生产技术后成立的Jarret Structures公司在美国加州州政府工程中供货安装的阻尼器质量出现严重问题。256个阻尼器中的30个都产生阀门等质量问题。在“退货”、“重新加工”、“陷入官司”等消息后,最近传来该公司宣布破产保护的惊人消息。当我看到法国法庭律师给美国泰勒公司去信,问他们是否愿意将该公司买下,传言终于成了事实。

从我国第一个阻尼器建筑工程开始,法国Jarret公司和美国Enidine公司生产结构工程用阻尼器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活动历史。几乎每本介绍阻尼器的书中都谈到他们的阻尼器,北京第一批重要的阻尼器建筑工程都采用了他们的阻尼器,广东珠江黄浦大桥、武汉杨逻长江大桥、重庆忠县长江大桥也都采用了Enidine或 Jarret Structures的阻尼器。早从90年代美国土木学会HITEC阻尼器的阻尼器和隔震支座联合预检测开始,Enidine 生产的阻尼器就没有经地起漏油、稳定性等检测。法国Jarret公司的阻尼器被送到MCEER作检测后,就已经暴露出严重问题。他们生产的阻尼器在美国没有经地起检验,却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还可以的业绩。倚仗的是中国没有人对他们的产品作认真的检测。

可能还有人怀疑,但结论是很清楚的:Jarret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放弃了硅胶阻尼器的生产;Enidine 因为阻尼器漏油问题放弃了生产这种大型结构用阻尼器;Jarret Structures因为质量问题而宣布破产。他们都可能因为其它经济原因才停止生产或破产的。可是,无荣置疑,这些经济原因,主要是原于无法满足美国和一些国际标准的产品质量要求。

因为目前我国没有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正确的检测方法,无从判断产品的好坏。平心而论,他们的质量比我国大量应用的很多国内外阻尼器可能还不知要好多少!我国实际工程更可怕的阻尼器不是照样上房、上桥吗?从他们进入中国起,国内不就开始有人去模仿复制他们的产品吗,师父垮了,我们“自制”产品该怎么办?我们已经完成的这些“阻尼器”工程又能怎么办?我们从中能吸取什么教训?

1,历史的回顾

十年前,在受建研院抗震所韦承基付所长等人之邀共同完成了北京站加固阻尼器工程后不久,我就被邀请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工程议标。了解到法国Jarret 公司是另一个投标对象,我就在美国作了一些了解,美国结构保护系统的主要创始人、美国相应抗震规范起草人之一Constantinou教授对我说:“那是垃圾”。我听取了原因,并希望国内同行也能认同,我苦口婆心地分别找我认识的院士、所长、教授和领导说明真相。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信我说的,甚至坐下来听听的都很少。他们都以为我是为了销售而故意贬低别人。劝我“你宣传你自己的阻尼器就可以了”。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重要建筑安置了这种“垃圾”。旦分有人能仔细听听也应该不致如此。

从广州黄浦大桥阻尼器招标开始,我们就开始将美国Enidine的产品在美国HIETC测试中漏油报废、在圣地亚哥大桥中的漏油事故介绍给桥梁界的同行。岂不知同样遇到排斥。

当然,国内的情况比应用Jarret 和Enidine的劣质产品还要严重的多,一些明显的假货胆敢用在我们赖依生存的重要建筑、作为生命线的桥梁之上。我自知无力扭转,2006年初,请来了国际大师Constantinou,在我国5个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参观讲学。他了解了我们的情况后不无感慨地对我说:“他们也应该看看世界上其它地方是怎么作的”“这

种劣质产品将来地震中出了问题,谁入监牢”。谁知道, 就是他来对我国抗震界也影响甚微。

这一年,我们得知国际阻尼器行业重组的消息。 美国Enidine放弃生产结构用阻尼器的生产,将其技术卖给法国Jarret公司。此时, 法国Jarret不再生产他们最初生产的硅胶阻尼器。原创放弃了,我国的仿制品还在继续生产。

眼见国内抗震领域内里劣质产品满天飞,甚至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我想采取体制内的办法,做力所能及的努力来改变现状。除了写信给北京市和建设部领导,同时也请“人民日报”帮助。在“人民日报”杨迪编辑的协助下2007年12月,7日登载了按我的稿件改写的文章“《五大乱象困扰建筑抗震工程》。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其影响还是有限。

抗震所老所长魏琏对我说:“这大概是发展中国家的惯例吧!我们自己努力做好几个重要工程吧”。这几年,还算幸运,我们完成了南京三桥、江阴大桥、苏通大桥、北京银泰中心和北京盘古大观等重要工程。

从一开始,我就被定位是“推销产品的”。尽管我尽量避免提到生产厂的名字,还是因为“广告嫌疑”很难在期刊上发表实事求是的文章。其它厂家的产品更是绝对不能提及的。你就“老王卖你自己的瓜就行了”。其实,我们的质管部门,上级领导如果能出面过问和控制质量,当然也就不用我多话了。

我想,怎么能叫大家都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一个的意见、进行**讨论是我们避免受害的途径。

2.绝不是个案

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我们一样大都不愿得罪人。发表的文章怕人抓辫子。出面指出问题的文章并不多。就是规范也是尽量迁就各种产品的利益。可是,如果你当面和他们讨论,他们会诚实地告诉你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一些做这方面产品研究的人心知肚明。我们不妨多听听问问。

即便这样,我们也不难从公开的信息、网站中看出问题。Jarret Structures 并不是唯一的世界上结构保护系统重大质量事故。

1999年,土耳其西部发生了Duzce7.2级大地震,据统计共造成1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震害区绝大多数建筑物都遭到了破坏。当时,作为连接土耳其Bolu省西部和山岭地区的交通枢纽的Bolu高架桥工程已经几乎竣工。采用了FIP公司的金属隔震和耗能技术的Bolu高架桥1号线却在此次地震中也没能幸免,遭到了严重的地震破坏。美国土木工程学会7次派团考察、协助重新计算分析最终采用了美国先进的FPB抗震支座重新翻新加固。这是国际上结构保护系统设计和产品出问题导致破坏的一个有名案例。我们将这一重要的历史借鉴,发表在直投杂志《桥梁工程与技术》2007第四期上。希望能引起人们尤其是管理部门的认知,重视这一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

九十年代,韩国高速铁路使用了530多个英国Colebrand Device(该公司已破产)的一种锁定(Lock-up)装置抗震并减少车辆振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阻尼器项目。就是现在,网站上仍然保留很多介绍和庆祝的文章。安装后不久,很多阻尼器就在火车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发生了很多装置漏油现象。这些填充了硅胶的锁定装置安装前没有按设计规范要求经受长期荷载、上万次往复的试验,也就无法满足实际工程的测试要求。最终导致了使用中的破坏和英国Colebrand Device公司的破产。

这类事故并不是偶然,美国、日本选择结构保护系统的过程,希腊80年代一批低质阻尼器的报废重新安置过程(包括雅典阿林匹克体育场)。我们都另文中曾经介绍过。

如前介绍,2006年我们请Constantinou教授 到中国讲学时,希望给大家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遗憾的是,他的来访几乎只是给想学英语的人一个机会。很少有人认真听讲和讨论。

2007年我借80多专家到美国匹兹堡参加国际桥梁会议,我们安排,其中60多人乘巴士到座落在布法罗的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和生产阻尼器的泰勒公司参观,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多了解国外的科技新成果,能对我国抗震的发展有帮助。

3. 高技术的特殊产品

液体粘滞阻尼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产品?它会因为质量不好,引起这么多国外生产厂放弃生产或破产?只有一个解释,它是技术要求很高的产品。在振动中有上百兆帕的压力下保持不漏油是很难作到的;要想使其可以达到阻尼系数和速度指数两个参数都能按设计者的意图任意取值则是实际鲜有厂家可以实现的。我们最近将发表在“钢结构”杂志上的文章《工程结构用液体黏滞阻尼器的漏油剖析》和《工程结构用液体粘滞阻尼器的结构构造和速度指数》是个较全面的介绍。当然,另一方面,用于抗震的阻尼器,如果不是人为的要求检测,不来地震,不会有人发现我们安置的是什么产品。

安置在土耳其高架桥上的支座阻尼器在比汶川小得多的地震中就全面失效。安置在韩国高速铁路上的阻尼器在火车行驶振动中没用多久就漏油失效了。Jarret Structures 的30个阻尼器是在验收测试中发现问题的。显然,用于一般抗震的阻尼器,不作认真地检测,不来地震,可能永远不会有人发现这些产品是否合格、是否能用。难怪我回国推广阻尼器不久, 一位同行告诉我:“这个领域是大家一起骗,谁骗到手算谁的”。起先我还不信,后来才发现他们说得太对了,这就是很多人不愿说明的现状。

然而,如果我们遇到要求测验并认真的业主,或者真正遇到了振动环境,这种骗局是不难被识破的。

很难叫人相信,这些,法国、英国、美国的先进工程为什么不花些力气,生产一些质量合格的产品?答案可能有二个:这确实是个很多人经过努力而达不到要求的特殊产品;因为用量小,很多人不愿花大力气。

一句话,这是个技术要求很高可又容易拿来蒙蔽别人的产品。按常规的办法投标,是完全不能识别产品的好坏,甚至能不能用的。

“能不能不用最好的产品,起到减振作用不久行了吗?”可能有人这么想。在地震中可能会漏油的产品,我们应该坚决不能应用;而对于参数达不到要求的阻尼器在地震中可能会起些定性的好作用。那我们就要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明知达不到的指标,有勇气说清吗?

大家几乎都是搞结构工程的,对阻尼器的真实结构可能并不了解,或了解不深。我们一方面希望大家都来关心阻尼器的结构,也更希望大家能知道:脱离开优质的产品,单纯的计算和优化是没有意义的

4,测试是试金石

像Jarret Structures 的产品出现质量不好的问题,已经不应会再有人否认。这是美国检测的结果。可在我国,比它差的产品不是多得是吗?因为不作检测、不知怎么检测、不会有人发现。 我们一直呼吁希望国内早日安装能检测型阻尼器和隔震支座的检测设备; 也一直呼吁国家早日作一次像金门大桥和美国土木工程学会HITEC组织的联合检测; 希望能有人出面判断和鉴定在我国建筑、桥梁上已经大量使用的各种结构保护系统和控制装置的可靠性。当然我们也力图在我们自己完成的工程上作个表帅,做好各种测试,我们在苏通大桥、江阴大桥、银泰中心大厦和盘古大观结构工程上都不但作了,也公开发表了这一测试过程。

我们可能还没有测试特大桥梁的大型设备,小一点的还是可以作的。这些测试不是困难到不能实现吧?

我们在上述“钢结构”将发表的两篇文章中都分别给出了漏油和速度指数的简单、基本测试办法。宣传自己生产的阻尼器可以达到这些要求的阻尼器厂家应该拿出这样的测试报告。并出面实事求是地表个态吗?

5.可靠性的保证

最近看到“钢结构论坛”上在控制系统可靠性问题上的讨论,很受启发。在我们很少有时变、老化并不需要太多维护的传统建筑结构和桥梁上加上我们从其它领域里引进来的控制系统,或者叫结构保护系统,不论是主动控制还是被动控制,是使结构在现有的维护系统下变得更可靠了还是不可靠了?我想的答案应该是:只有我们能保证使这些“新”系统和其它结构系统至少一样,可以安全地工作50年,甚至100年时,结构才能借助结构保护系统的作用变得更安全或更可靠。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是不容分辩地采用最好的结构保护系统;也是为什么他们要多次作严格的统一预鉴定测试;为什么要对每一个要采用的产品作一丝不苟的动力和静力检测;也是为什么在结构保护系统成功应用20多年后又来大检查并对所有用到结构保护系统的结构进行排查。

答案只有一个,结构保护系统的质量、可靠性、耐久性是关系到所应用结构的安全、这种控制系统的发展前途最重要的因素。

5.说老实话,制止谎言

法国Jarret 产品质量不好,他们不能也基本上没有撒谎才导致了他们的破产。在我国,从设计规范、规程,到生产厂家的产品目录、专利、论文都有大量显而易见的漏洞、错误和谎言。这些谎言如果不戳穿、不讨论,其后果和发展不堪设想。经过多年犹豫,我想逐步介绍真相,戳穿谎言。也许对老同事、老朋友多有得罪。可想想汶川地震中可怜的孩子,我不得不说出心里话。相信这是我应该做的,也只有这样才对国内企业真正的帮助,对国家这个行业发展实事求是的促进。

也是在“钢结构论坛”上介绍:日本有个叫姐齿的一级建筑师,是姐齿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老总。为了揽到工程,被迫接受建筑主提出的无理要求:在新建公寓的耐震计算中,减少10%钢筋量,以提高竞争力。为此,姐齿建筑师对国家建设省指定的计算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改伪造。几年内这样设计了10栋以上的公寓。最终,事情败露,前年,因为《耐震设计伪装问题》被判刑,妻子自杀,公司倒闭。这使我想起美国专家问我的问题“谁入监牢”。当然,我们希望的不是有人入监牢,而是大家都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这一严重问题。

也许有一天我被逼无奈、退出争论。可每当想起,这是我的家乡、这是我参加过的十大建筑、这是我读过书并引以为自豪的最高学府我怎么能允许他们这么行骗,我们不该做点什么吗?

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我们很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再加上阻尼器的制造知识并非我们结构专业所能正确判断,甚至国内的抗震权威们都没能分辨清楚,已经用在一些国内重要工程上的产品,由于陌生、了解少等因素,我们很自然的就相信它的质量,难怪众多文章都推崇、效仿这些重要工程中使用的“不合格的阻尼器”,很担心问题还在延续。正如楼上所说,国内的阻尼器刚刚起步,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师傅都倒下了,徒弟应该亡羊补牢阿。

中国的确应该有自己的阻尼器,但我们都不希望用耗资几十亿的工程、老百姓的性命作为代价用实际地震作为检验手段,唯一的手段就是严控质量试验、严把招投标质量控制这一关。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交警考官们请您制订好考试规则,别让马路杀手们在大路上行凶,代价太大!

据我所知,粘滞阻尼器的有关规程规范还在制订中,希望有关专家们能真正为大家负责!

看了老先生的文章,非常赞同其观点。

阻尼器的参数设计,在理论上计算其实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实际装置在产品工艺上的实现则是很困难的。

我自己个人曾做过桥梁斜拉索阻尼器减振措施研究,曾参与了国内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香港昂船洲大桥的拉索减振项目的咨询工作。以我个人观点,国内阻尼器厂商可以说是良莠不齐,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认定机构;尤其是阻尼器的漏油和耐久性问题,所以,最后这种重要的事情都变成了由个人良心来保证了。当然,苏通大桥和昂船洲大桥是特例,要严格很多,我们都是可以保证它们的质量的。

楼上提到的JARRET公司,我最初看到这家公司生产的硅胶阻尼器的滞回性能图的时候,就非常怀疑其减振性能,而且还看到很多国内的教授、博士在文章中都引用这种阻尼器,真不知道是否是不懂装懂还是怎么一回事。

美国洛德公司(抱歉,没注意搞错了,我们测试的是LORD公司的MR阻尼器),我曾经在实索试验中用过MR RD1005型 阻尼器进行测试,这种阻尼器的减振性能良好,我们也发表了相应的试验报告和文章。但试验中观察到这种阻尼器也有较轻微的漏油问题,但是具体我们没有做相应的耐久性试验,无法给出该阻尼器耐久性能的最终的结论,在试验报告和文章中也就没有提及。

希望老先生如果有机会来深圳的话联系我,我在深圳大学工作。

我的联系方式: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周海俊

zip: 518060

Tel: 0755-26535403 (O)

Email: haijun@szu.edu.cn

老先生,搞软钢阻尼器的研究开发的在近二十年内还算较多,我做过这方面的分析,其具有稳定的滞回特性、良好的低周疲劳特性、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等优点,当然缺点也有,和前面坛友所说的类似,地震强才发挥功效,种种原因造成在国内应用少。阻尼器总体减少能量30%左右,但真正做过的可能还达不到,这的确与生产质量及试验条件有关,我想要想提升耗能,目前主要在结构和材料上做的多,比较混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现象--论文一大摞、应用一丁点。我个人认为阻尼器的耗能原理是值得推崇的,但谈到实际应用,在中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对市场不太了解,但据我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一般人是用不起的,贵。可能有些偏颇。

凭心而论,我还是希望产学研结合才有意义,当然这个局面还处于理想状态。

可能我说的有些悲观,但还是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

第一、阻尼器之多,选何种为好?

第二、使用阻尼器究竟是一种构造措施还是一种设计方法

第三、开发阻尼器的方向是求新还是求实?

老先生指点!

您说的文章没找到!

第一、阻尼器之多,选何种为好?

第二、使用阻尼器究竟是一种构造措施还是一种设计方法

第三、开发阻尼器的方向是求新还是求实?

来谈一下我的观点吧。第一个问题,阻尼器的种类的确很多,从其工作原理区分,大概分为速度型(粘滞阻尼器)、位移型(金属阻尼器等)和磁流变型几大类。从美、日等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使用经验来看,磁流变阻尼器最终没有走向实际工程,并非他们未尝是开发这个领域,而是他们最终选择放弃这类产品。理论公式的推导、实验室里有所表现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实际工程,世界著名的震控专家Constantinou教授甚至给与其极低的评价。试想当地震真的来了,通信、电路全部中断,怎么可能发挥作用呢?显然位移型和速度型产品不受这一条件的制约,这两种产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出力原由,一个只和位移有关,一个只和速度有关,粘滞阻尼器不会制约速度极小(混凝土温度变形、徐变)的变形,此点对桥梁等大跨建筑十分有利,而位移阻尼器就做不到。从二者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力看出,位移型阻尼器(如摩擦阻尼器)当结构的变形最大时,阻尼器仍然保持受力也最大,这对结构受力来说是经常是不可取的。而粘滞性阻尼器在结构最大变形时出力最小,由速度的改变变化出力大小和方向,时刻起到保护结构的作用。位移型产品是以产品的“破坏”为代价发挥作用,属一次性产品,地震后大都需要更换,而粘滞阻尼器倘若设计不失误(粘滞阻尼器最重要的参数最大力可通过结构运动速度定,最大冲程可参考抗震规范规定的最大层间位移),就可以自动的随结构缓慢(无阻碍力)恢复原位(中位),无须更换。众所周知,粘滞阻尼器无刚度,不改变结构的振动属性,从我们的计算分析也表明,它可以全面的改进结构的抗震性能(基底剪力、弯矩,层间位移、加速度,扭转等等),而位移型产品都有刚度,改变了结构周期,有可能加大了地震工况下结构的基底剪力等。当然粘滞阻尼器这类产品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是好东西,但是国内这类产品的市场太混杂,一份有真正参考意义的规程都没有,一个能检测上百吨粘滞阻尼器的实验室都没有,我觉得这是一个悲哀!业主和设计人员如何去分辨“真假粘滞阻尼器”?不过我本人对粘滞阻尼器的未来还是充满乐观的,相信随着大家对阻尼器认识的提高,国内都能用上真正合格的粘滞阻尼器。

第二个问题,阻尼器的昨天是一种概念设计,但在国外的今天和国内不久的未来,它会逐渐变成一种设计手段。随着计算方法、规范和各种试验、检验技术的完善,实际地震中的观察和测试,它已经完全被人们接受。阻尼器的使用已经从锦上添花的第二防线(大震时发生)发展到结构构件的一部分,替代传统的结构构件,参加结构分析。如墨西哥市长大楼,结构采用98个巨型跨层粘滞阻尼器支撑,参与结构计算,将结构x、y阻尼比分别提高了10%、12%,为结构节省了大量的钢筋水泥,未提高总造价。在2003年7.6 级破坏性的墨西哥地震中安然屹立。而该地震造成2700栋建筑倒塌或严重破坏,13600栋建筑不同程度损坏。北京某超高层建筑,我们也尝试采用这一设计理念:用常规的设计办法和相关构造措施使结构满足多遇地震的要求,对于罕遇地震取用粘滞阻尼器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本工程的实际设计分析及各个工况下加设阻尼器前后结构各向抗震性能的对比,粘滞阻尼器比其他抗震手段效果优越很多,并且大大降低了造价。这样的好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第三个问题,开发阻尼器即要求新,更要求实!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从古代的秦砖汉瓦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不知道凝结了多少人的智慧。相信未来还有更多材料资源供我们去开发,但就像之前提到的,理论和实践要紧密结合,能被实际工程接受的才是最好的,结构保护系统五花八门,还在层出不穷,我觉得了解其工作原理之后,大家最好就是看看每种产品在每个国家应用的数量如何,检测、计算方法是否科学,有没有经过实际地震、大风的检验,甚至有机会亲眼看看安装多年过后的产品,是否有漏油、失效等问题。如国内很多斜拉索阻尼器,普遍损坏严重,国内TMD工程,是否正常工作运转等等。这个后续的工作确实有待开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