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前 言

  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船舶配套业发展水平是影响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船舶配套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海军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造船业的快速发展,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和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组织企业一起来攻关,争取在短时间内改变船舶配套业落后的状况。温家宝总理对提高船用设备配套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十五”期间,在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船舶配套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重点产品研制取得一定突破,实现了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及其曲轴、大型锚绞机及螺旋桨等关键设备的自主生产。上海、湖北、重庆、江苏、辽宁等地船舶配套生产基地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部分船型本土化装船率明显提高,其中散货船已超过65%。但总体看来,我国船用配套产品的本土化装船率与日韩90%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大主流船型平均仅为46%,计入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装船率平均只有40%左右。优势产品产能不足,二级配套能力弱,高端产品基本空白,自主品牌缺乏,大型铸锻件、船舶分段难以满足造船总装化和大型化要求等问题比较突出。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难得,形势紧迫。一方面,宏观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际船舶市场旺盛,特别是我国造船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将为船舶配套业提供难得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造船业的“做大”“做强”迫切需要船舶配套业加快发展予以支撑。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外配套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压缩我国船用配套业发展空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抢抓机遇,集中解决船舶配套瓶颈,努力提高本土化率,已经成为“十一五”船舶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推动配套与造船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方针、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船舶配套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利用好加快发展的最佳时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在开放中求发展,围绕提高主流船型本土化装船率,加快提升关键配套设备的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和企业,初步具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基本形成配套与造船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开放发展。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两大船舶集团和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外资和民资进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推动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繁荣局面。

  2、坚持军民统筹。大力发展军民品共线生产、技术通用、工艺相近以及军民两用的配套产品和技术,寓军于民。军品发展中兼顾民品,促进资源共用,成果共享。

  3、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三大主流船型,抓住价值高、市场容量大、有良好基础的主机、辅机等关键配套产品,迅速提高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加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基地,在重点企业中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4、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密切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动态,根据国内配套业发展的实际水平,采取技术引进、中外联合设计、自主研发等多种方式,提高船用设备研发、设计、制造水平,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增加品种规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掌握重点产品关键制造技术,自主研发取得一定突破,初步形成能够有效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军船配套需求的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船用配套设备产业供应体系。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实现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

  ——本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本土生产的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基本满足国内需要,我国成为世界船用柴油机和甲板机械的主要生产国。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系统部分产品实现装船突破。内河船舶配套完全立足国内。

  ——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优势产品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同步发展,并逐步形成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综合船桥系统、装卸自动化系统等船用配套产品国产化研制取得突破;打造中速柴油机等一批自主品牌。

  ——船舶中间产品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取得进展。船舶中间产品基本满足三大造船基地骨干船厂总装造船的需要,在海洋平台吊机等部分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品上形成较强的生产能力。

二、加快生产能力建设

  依托骨干企业推进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配套园区建设,结合我国船舶配套业已有基础和优势,打造船用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提升船舶配套生产能力。

  将上海、江苏地区建设成我国船用大型中低速柴油机、船用辅机、大型铸锻件和大型曲轴生产基地;将大连地区建设成低速柴油机、大型螺旋桨、船用阀门生产基地;将武汉地区建设成船用辅机、大型铸锻件、大型曲轴生产基地;将重庆、宜昌地区建设成柴油机关键零部件、传动部件生产基地;将青岛海西湾地区建设成大型中低速柴油机、曲轴生产基地。

  (一)提升优势产品生产能力

  重点依托现有骨干生产企业,通过新建或技术改造,提高船用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大型铸锻件、船舶分段等优势产品生产能力。

  ——依托现有低速机企业,重点新建两个船用低速柴油机总装厂,同时对现有两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到2010年新增船用低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500万千瓦。

  ——重点对五家中速柴油机企业进行更新改造。到2010年新增船用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1000台。

  ——主要以重庆、宜昌地区为依托,重点对增压器、燃油喷射装置、缸套、中间体、薄壁轴瓦等柴油机关键零部件生产线进行改扩建,使柴油机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在发挥现有船用曲轴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开展重点项目的二期工程建设,并再新增一、二个大型曲轴冷加工生产线。

  ——主要依托两大骨干企业建设船用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满足船舶及船用低速柴油机的需要。

  ——对两家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大型螺旋桨制造能力。

  ——主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重点对船用起重机、舵机、锚绞机、船用焚烧炉、船用环保设备、海水淡化装置、海洋平台吊机等重点船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和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生产线进行改造扩能。

  ——依托三大造船基地,建设专业化分段制造中心,满足造船总装化要求。

  (二)建设特色配套园区

  加强对全国范围内配套园区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如江苏、湖北、辽宁、上海、重庆、山东、浙江等地区根据自身基础和条件,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协作的方式建设各具特色的船舶配套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对于已具有一定规模和能力的船舶配套工业园区,经过认证审核,可以授予国家级船舶配套工业园区。重点支持地方配套工业园联合骨干船厂建设船舶中间产品配套加工中心、大宗材料配送中心和工艺专业化加工中心。

三、推进船用设备国产化

  重点开展船舶动力及其关键零部件和船用辅机两大领域重点产品国产化研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国产化能力和水平。

  ——加快燃汽轮机、中高速柴油机、后传动装置的研制。

  ——推进超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智能型柴油机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重点开展800mm缸径以上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的关键技术研究;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智能化系统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智能型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研制工作;加强对新型中(高)速柴油机、发电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加大柴电机组的国产化研制力度。

  ——加快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在组织开展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一期)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二期的研制工作,加快突破和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基本完成80%-90%的柴油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研制。

  ——推进新型锚铰机、船用起重机、焚烧炉、舵机等甲板机械、舱室机械产品的技术引进,加快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提高本土生产船用辅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突破双燃料柴油机、新型推进系统、观通导航等产品的关键技术,增强技术储备。开展船用柴油机信息化集成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船舶推进装置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加强研究开发新型船用甲板机械、新型船用舱室机械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开展近海平台起重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海洋石油平台提升系统研究。

四、建设船用设备研发平台

  按照军民结合、重点突出、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力量与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逐步健全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军民结合的研发体系。

  加强重点配套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船舶动力、船舶辅机、机舱自动化系统等重点产品研发和工程化条件平台。

  ——以骨干院所和船用柴油机生产企业为依托,建立船舶动力研发平台。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机试验台、关键部件试验台、试制、试验、检测及工艺研究设施,以及配套公用设施等,形成一体化的船舶动力系统研发体系。

  ——以骨干企业为主要依托单位,构建船舶辅机研发平台。开展计算机网络系统、试制、试验及工艺研究设施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形成船舶辅机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体系。

  ——依托骨干院所,构建机舱自动化系统公共体系结构,建立一体化研发平台。开展计算机网络系统、试制、试验及工艺研究设施等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五、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以局部跨越带动整体发展。依托项目,整合企业、科研院所资源,通过联合攻关,在重点配套产品上实现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产品。

  (一)实施船舶动力基础科研发展计划(略)

  (二)实施重大自主研制项目

  实施船用中速柴油机和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自主研制两项重大科技项目,对中速柴油机、机舱自动化系统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品牌,带动船用柴油机技术和船舶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整体跃升。

  1、船用中速柴油机

  与国外先进研发机构合作,以基本机型为突破口,重点开发出需求范围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高于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6CS21/32首制机。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制造船用中速柴油机的能力,初步形成产业化,打造船用中速柴油机中国品牌。

  2、机舱自动化系统

  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报警装置、主机遥控装置和电站监控装置三大产品,通过船级社认证,并争取实船应用。

六、政策措施

  1、促进配套企业调整、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公司

  引导和鼓励一些专业相关、产品类同的中、小配套企业重组为大型专业公司,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组建中速柴油机、柴油机关键零部件以及船用辅机等专业化公司。同时整合研发力量,建立基于专业化公司的研发机构。

  2、积极鼓励船舶配套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充分利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发挥地方积极性,吸引社会上“小、特、精”的专业化厂和社会资本进入船舶配套供应体系。除低、中速柴油机及曲轴要求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外,鼓励国外船用设备知名厂商与国内设备企业合资、合作生产、联合开发设计,允许外商以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允许外资在有选择领域内控股,以及在某些领域独资设立船用设备企业。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船用设备生产企业和营销服务网点,快速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实力,推动我国船舶配套企业融入全球采购、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体系。

  3、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鼓励企业以资本合作与技术合作相结合方式、许可证方式、联合设计开发等途径引进一批重点技术,迅速解决一批关键产品技术瓶颈,加快优势配套产品技术更新换代,保持与世界同步。以三大研发平台为主要依托,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研制。


《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解读

  1、问:目前我国船舶配套业整体情况如何?

  “十五”期间,在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船舶配套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重点产品研制取得一定突破,实现了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及其曲轴、大型锚绞机及螺旋桨等关键设备的自主生产。上海、湖北、重庆、江苏、辽宁等地船舶配套生产基地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部分船型本土化装船率明显提高,其中散货船已超过65%。但总体看来,我国船用配套产品的本土化装船率与日韩90%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大主流船型平均仅为46%,计入高技术船舶,本土化装船率平均只有40%左右。优势产品产能不足,二级配套能力弱,高端产品基本空白,自主品牌缺乏,大型铸锻件、船舶分段难以满足造船总装化和大型化要求等问题比较突出。

  2、问:“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配套业将迎来发展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国内造船市场快速发展,为船舶配套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宏观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船舶配套业要切实抓住和利用好这样的历史机遇,围绕提高主流船型本土化装船率,加快提升关键配套设备的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和企业,初步具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基本形成配套与造船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到2010年,实现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掌握重点产品关键制造技术,自主研发取得一定突破,初步形成能够有效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和军船配套需求的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船用配套设备产业供应体系。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力争取得突破。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实现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

  二是本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本土生产的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基本满足国内需要,我国成为世界船用柴油机和甲板机械的主要生产国。船舶通信、导航、自动化系统部分产品实现装船突破。内河船舶配套完全立足国内。

  三是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优势产品技术水平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同步发展,并逐步形成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综合船桥系统、装卸自动化系统等船用配套产品国产化研制取得突破;打造中速柴油机等一批自主品牌。

  四是船舶中间产品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取得进展。船舶中间产品基本满足三大造船基地骨干船厂总装造船的需要,在海洋平台吊机等部分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品上形成较强的生产能力。

  3、问:如何尽快加强我国船舶配套业生产能力建设?

  由于造船市场的繁荣,我国船舶配套业生产能力凸显不足。同时为了完成我国船舶配套业“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和本土生长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我们要依托骨干企业推进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配套园区建设,结合我国船舶配套业已有基础和优势,打造船用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提升船舶配套生产能力。

  将上海、江苏地区建设成我国船用大型中低速柴油机、船用辅机、大型铸锻件和大型曲轴生产基地;将大连地区建设成低速柴油机、大型螺旋桨、船用阀门生产基地;将武汉地区建设成船用辅机、大型铸锻件、大型曲轴生产基地;将重庆、宜昌地区建设成柴油机关键零部件、传动部件生产基地;将青岛海西湾地区建设成大型中低速柴油机、曲轴生产基地。

  4、问:如何推进我国船用设备国产化?

  要重点开展船舶动力及其关键零部件和船用辅机两大领域重点产品国产化研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国产化能力和水平。

  ——加快燃汽轮机、中高速柴油机、后传动装置的研制。

  ——推进超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智能型柴油机的技术引进和国产化。重点开展800mm缸径以上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的关键技术研究;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智能化系统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智能型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国产化研制工作;加强对新型中(高)速柴油机、发电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加大柴电机组的国产化研制力度。

  ——加快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在组织开展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一期)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二期的研制工作,加快突破和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基本完成80%-90%的柴油机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研制。

  ——推进新型锚铰机、船用起重机、焚烧炉、舵机等甲板机械、舱室机械产品的技术引进,加快消化吸收和国产化,提高本土生产船用辅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突破双燃料柴油机、新型推进系统、观通导航等产品的关键技术,增强技术储备。开展船用柴油机信息化集成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船舶推进装置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加强研究开发新型船用甲板机械、新型船用舱室机械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开展近海平台起重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海洋石油平台提升系统研究。

  5、问:如何推动我国船舶配套业整体技术水平?

  配套业发展之根本是要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此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船用设备研发平台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增强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和关键技术领域跃升来带动船舶配套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跨越。

  船用设备研发平台的建设需要按照军民结合、重点突出、统筹规划的原则,组织和整合现有科技力量与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逐步健全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军民结合的研发体系。

  实施重点科研项目是要依托项目,整合企业、科研院所资源,通过联合攻关,在重点配套产品上实现突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产品。首先要实施船舶动力基础科研发展计划。在船舶柴油机、燃气轮机和动力传动系统三个技术领域,从总体、系统和部件三个层面开展系统的基础科研,通过多轮的研究与试验验证,制定先进的船舶动力研发流程,形成先进的设计方法,建立和充实船舶动力研发所需的数据库、设计规范、准则和标准等。其次要实施重大自主研制项目。实施船用中速柴油机和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自主研制两项重大科技项目,对中速柴油机、机舱自动化系统进行自主研发,形成自主品牌,带动船用柴油机技术和船舶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整体跃升。

  6、问:行业管理部门在推进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为促进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首先要促进配套企业调整、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公司。引导和鼓励一些专业相关、产品类同的中、小配套企业重组为大型专业公司,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整合研发力量,建立基于专业化公司的研发机构。其次,积极鼓励船舶配套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和能力,发挥地方积极性,吸引社会上“小、特、精”的专业化厂和社会资本进入船舶配套供应体系;鼓励国外船用设备知名厂商与国内设备企业合资、合作生产、联合开发设计,允许外商以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允许外资在有选择领域内控股,以及在某些领域独资设立船用设备企业;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船用设备生产企业和营销服务网点,快速提升我国船舶配套企业实力。再次,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以资本合作与技术合作相结合方式、许可证方式、联合设计开发等途径引进一批重点技术,迅速解决一批关键产品技术瓶颈,加快优势配套产品技术更新换代,保持与世界同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