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船舶

重庆船舶:从峡谷驶向海洋

(2008-10-14) 来源:《中船重工》

  30多年前,我国第一代猎潜艇在山城重庆下水。

  20多年前,我国第一代常规潜艇和军辅船从渝东门户涪陵驶向大海。

  10多年前,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的川东造船厂成为远洋集装箱船、工程船、豪华旅游船的摇篮。

  3年前,我国第一艘不锈钢化学品船又从这里驶出……

  虽处内陆,重庆致力于打造内地船都的梦想一直延续了30多年。

困于旧壳

  对于中船重工位于重庆的造船企业来说,从其诞生就打上了两个特殊印记——“三线”和“军工”,而这两个印记决定了其先天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三线建设下马,军品任务断线,给地理位置偏僻、生产设施缺乏、没有产品任务的重庆造船企业带来严重的生存挑战,企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困境,甚至陷于绝境。在20多年摸爬滚打和生死考验中,重庆船舶人始终在摸索如何走出困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船重工集团深入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形势,把握船舶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立足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确立了“三步走、翻三番,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船舶集团”的奋斗目标,给重庆船舶人带来巨大鼓舞。重庆船舶人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百年难得的机遇,冲破旧壳,实现新生。

另辟蹊径

  进入民船市场后,重庆造船多是1000吨左右的普通中小型船,比如普通货船、挖泥船、工程船、旅游船。这些船虽然技术含量低,容易建造,但原材料成本和管理费用并不低,利润微薄。而随着民营小造船厂“沙滩造船”的涌入,内河航运市场日趋饱和,价格血拼日渐激烈,使得国营大造船厂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重庆造船舶应该走出内河,开拓新的市场。”当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杨本新提出开发远洋特种船舶的思路时,正在寻找脱困良方的川东造船厂厂长秦培良眼前一亮。他们共同认识到,只有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舍弃附加值较低的内河船舶和一批种类多、批量小、产值低的普通民用产品,围绕特种船舶做足文章,才能推动重庆船舶持续发展。

  当企业打定主意,做充分准备之时,机遇也紧随而来。

  2004年,随着国内石化工业的发展,各大型石化企业、运输公司急需3000吨级不锈钢化学品船。这种特种船可航行于长江,也能通达世界各国港口,属国际无限级航运船,市场前景可观。

  2004年9月,秦培良星夜赶往北京。他惊喜地发现中船重工集团早就在酝酿特种船舶发展战略。集团领导认为,要扛起中国造船工业的大旗,不单要造大船,也要造中小特种船舶。特种化学品船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建造技术上,集团内的大船厂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在集团领导的果断决策下,川东造船厂拿回了首条船舶订单,但能否造出达到国际标准的特种船,大家心悬一线。秦培良向集团领导立下军令状:两年内不惜一切代价,造出特种化学品船!

  化学品船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特种船舶,当时只有美、日、韩等少数国家可以生产。国内虽有一家不锈钢化学品船生产厂,但其技术都是引进国外的。要完全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来造特种船,难度可想而知。

  这是一艘决定工厂命运的船。川东造船厂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率领全厂职工迎难而上,背水一战。这也是一艘考验重庆船舶工业实力的船。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福正亲赴工厂,鼓舞士气,指导生产。

  经过两年的艰辛打造,2006年2月28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3000吨级不锈钢化学品船“宁化417”号驶出了重庆港。这艘拥有10个“内胆”、可装运10种化学物品的船,以高分通过国际化学品行业协会(CDI)的检测,获得进入化学品船高端市场的准行证。

  “宁化417”的成功交船,是国营大船厂与民营小船厂的激烈竞争中的一次突围。重庆公司和川东造船厂及时转向,从小吨位船舶市场向高附加值船舶市场转移,花大力切入特种船舶建造市场,另辟蹊径,抢了个头彩。

脱胎换骨

  就在“宁化417”成功交船的同时,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沿海“ 中国造”船舶更是因性价比较高而大受国际船东青睐。但在重庆,虽然中船重工16家在渝企业和一批地方船舶企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船舶制造产业链,但由于融资难与市场风险大、外向度不够、信息不对称等种种原因,重庆船舶制造只能“围着蛋糕打转”,产业升级和发展速度因此受到限制。

  如何在特种船建造之路上走得更快更远,抢占市场先机?答案是必须做大做强,用“合力”抵御市场风险,并主动向外突破。

  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一方面发挥人员、技术、设备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大胆“借脑”,联合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等高校,成立了重庆市船舶工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将高校技术和智力资源引入企业,校企联合攻关,专攻中小型专用特种船舶,扩大整船直接出口,拉动船舶产业链迅速发展。

  政策的号角也在这时吹响了。2006年2月16日,中船重工和重庆市政府签署经济合作战略框架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设重庆船舶工业园,使其成为特种船舶、成套设备和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2006年5月,重庆市政府出台《重庆市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为船舶工业发展导航定向。发展特种船舶制造,不再仅仅是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开拓市场的偶尔“尝试”,而成为了时代大气候的必然趋势。

  为用好国家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中船重工痛下决心对重庆造船厂实施政策性破产,重点支持川东造船厂发展。川东造船厂订单不断,生产任务饱满,但制造场地、生产设备不足,产能严重受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重庆造船厂破产后大量厂房、设备闲置,大批下岗人员需要安置。于是,将两厂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川东造船厂的市场、技术优势,借助重庆造船厂的地盘,重新形成专门以生产远洋中小型特种船舶为主的新母体,成为必然选择。

  在重庆船舶工业公司的组织下,经过一年多艰苦的协商、谈判,2007年初,重庆市南岸区政府、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川东造船厂共同投资1亿元人民币,组建重庆东港船舶产业有限公司,成为重庆打造特种船舶的核心企业。

  2007年11月,重庆东港船舶产业有限公司成功竞买原重庆造船厂破产资产。资产整合和船舶制造基地扩张初步完成后,重庆东港船舶产业有限公司成为了重庆船舶工业脱胎换骨后的一匹黑马。

  新加坡、欧美等地的船东都纷纷到重庆订购远洋特种船。川东造船厂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12年。今年2月,该厂再次与挪威奥德费尔(Odfjell)亚洲有限公司签订了10艘9000吨级不锈钢化学品船建造合同,以总价值3亿美元创下重庆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出口贸易订单纪录。

借园生势

  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另一个大手笔。2007年5月,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与重庆市南岸区政府签署了联合打造东港船舶产业园的合作协议,东港船舶产业园建设正式启动。

  船舶产业园将充分利用原重庆造船厂的地位优势,向周边辐射,与川东造船厂一起形成两极,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造船基地。“西部船都”的构架搭建成形。东港船舶公司将通过园区实现跨越式增长。

  “产业园年生产3000吨至15000吨级特种船舶可达30艘,年产值30亿元。”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重庆东港船舶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培良对 “西部船都”的未来充满信心,“园区内,可开发万吨级以下不锈钢化学品船、特种涂装沥青重油船、LNG/LPG船、钻井平台工作船、多用途船、旅游船、游艇、空气推进船以及军辅船、快艇等,将在国际船舶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明月沱,涪陵,重庆;东港船舶产业园,川东造船厂,重庆船舶工业公司……这一串串牵系着重庆船舶人情感的名字,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点亮3000万巴渝人打造“西部船都”的梦想,照耀着重庆船舶,从峡谷驶向海洋……


长航东风公司出口希腊5500载重吨成品油轮交船

(2008-10-21) 来源:长航网站

  近日,中国长航重庆公司东风公司为希腊MED-TANKERS公司建造的5500载重吨成品油轮出口船“A-MALTHIA”交船协议签定,标志着重庆长航东风公司的造船工艺、技术、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已同国际造船规范要求接轨,而作为“重庆市船舶建造出口基地”的重庆长航东风公司整船出口欧洲国际市场旗开得胜,翻开了西部船舶工业出口船建造新的一页。

  该轮完全按照国际造船规范标准建造。从开工到建造的全过程,接受了希腊船东、监造、美国ABS验船师的全过程监督,每个工序、环节都进行了过程跟踪,每个项目的交验都严格按照书面程序上报,提请船东检验,再经过美国ABS验船师的最终验收签字。

  该轮是造船行业普遍认同的建造工艺技术较复杂的船舶之一,管系数量、种类特别繁多;特殊涂装施工难度极大;部分进口设备装置是首次接触,如主机、油水分离器、侧推器、无线电通导设备等采用国外进口先进设备;部分设备装置如液位遥测、气体探测、混油装置等自动化程度较高;全船自动报警装置多达 400多处等等。

  该轮是重庆长航东风公司首次承建的成品油轮出口船,在建造过程中,克服了首次与国外船东、监造、验船师在交流过程中的语言沟通难关,克服了大量外文图纸、进口设备的资料翻译困难,在建造过程中,引进和推广使用了新工艺、技术。该轮在建造过程中按照托盘化、区域化的现代造船管理方式,首次对全船的船体、管系、电器等进行了生产设计。

  “AMALTHIA”希腊5500载重吨成品油轮总长99.6m,垂线间长94.0m,型宽18.0m,型深9.6m,设计夏季吃水6.0m,结构吃水6.5m,主机功率为MAK2970KW, 750rpm ,航速12.6Kn。希腊5500载重吨成品油轮是目前国际造船市场上较为先进、成熟流行的特种主流船型之一,重庆长航东风公司目前正在建造的希腊 5500载重吨成品油轮批量船舶达十多艘。


返回